• 區(qū)劃代碼:430400000000
    地名由來:隋開皇九年(公元589年)廢湘東郡置衡州,因南岳衡山得名,治所在今衡陽。據(jù)《輿地紀勝》卷55衡州《風俗形勢》載:“圖經(jīng)云:衡陽自隋始為州,以其居衡山之陽,故名!保ㄖ袊孛Z源詞典)

    歷史沿革:古為揚越之地。戰(zhàn)國屬楚。秦屬長沙郡。漢為長沙郡(國)地。三國吳太平二年(公元257年)分長沙郡置湘東郡,治今郊區(qū)湖東村。隋開皇九年(公元589年)廢湘東郡置衡州,因南岳衡山得名,治所在今衡陽。大業(yè)初改為衡山郡。唐武德四年(公元621年)復為衡州。天寶元年(公元742年)改為衡陽郡。乾元初復為衡州。蒙古至元十四年(公元1277年)改置衡州路。明洪武二年(公元1369年)改置衡州府。1914年廢衡州府,改置衡陽道。1922年廢。1937年設第五行政督察區(qū)。1940年改第二行政督察區(qū)。1942年置衡陽市,歸湖南省轄。1949年設衡陽專區(qū)。轄衡陽、衡山、常寧、酃縣、攸縣、茶陵、耒陽、安仁8縣和衡陽市。專員公署駐衡陽。1951年析衡山縣部分地域設南岳特區(qū),直屬省。1952年與郴州、零陵2專區(qū)并為湘南行政區(qū),并從衡陽縣分置衡南縣,從祁陽縣分置祁東縣,南岳特區(qū)省入衡山縣。1954年6月撤銷湘南行政區(qū)復置衡陽專區(qū),轄衡陽、衡南、衡山、常寧、祁東、祁陽、零陵、東安、道縣、寧遠、江華、永明12縣和衡陽市。1958年衡陽市屬省和衡陽專區(qū)。1968年析出零陵、東安、道縣、寧遠、江華、永明6縣歸零陵地區(qū);衡陽專區(qū)改為衡陽地區(qū),轄衡陽市和衡南、衡陽、衡東、衡山、常寧、祁東、祁陽7縣。1980年衡陽市復為省轄市。1983年撤銷衡陽地區(qū),除將祁陽縣劃歸零陵地區(qū)外,其余各縣歸衡陽市領導,并將郴州地區(qū)耒陽縣劃入。1984年析衡山縣1鎮(zhèn)、4鄉(xiāng)置南岳區(qū)。1986年耒陽縣改市(縣級)。